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

維生素B12之生理功能與攝取

 

維生素B12(Vitamin B12,或維它命B12),非指單一化合物,而是指鈷胺素(cobalamin,或簡稱Cbl)的衍生物(derivatives)。鈷胺素的衍生物分子構造,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,一個部分為由四個吡咯(pyrrole)分子所組成的平面式(planar)的咕啉(corrin)環,環中心鍵結螯合(chelate)一個鈷原子,另一部分為由一分子核苷酸所形成圈狀物(nucleotide loop),兩個部分鍵結起來就形成了鈷胺素,如下圖所示,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(紅線)        環狀核苷酸(藍線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¾   ¾   ¾  ¾  ¾  ¾  ¾  ¾  ¾  ¾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¤  \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¤  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½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½    N        N   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  ½        \    ¤      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½

        R  ¾  ¾  ½  ¾  Co  ¾ ½¾  ¾  ¾  ¾  ¾   ¾  ¾ 

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½       ¤    \       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½   N        N   ½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½  ¤            \    ¤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¾   ¾  ¾  

其中R為官能基,若為甲基(-CH3),就成為甲基鈷胺素(methylcobalamin,或簡稱methyl Cbl);若R為羥基(-OH),即成為羥基鈷胺素(hydroxycobalamin,或簡稱hydroxy Cbl);若R為氰基(-CN),即成為氰基鈷胺素(cyanocobalamin,或簡稱cyanoCbl);若R為硝基(-NO2),即成為硝基鈷胺素(nitrocobalamin,或簡稱nitroCbl);若R為水分子(H2O),就成為水鈷胺素(aquocobalamin,或簡稱aquoCbl);若R為去氧腺苷基(deoxyadenosyl),就成為去氧腺苷基鈷胺素(5¢-deoxyadenosylcobalamin,或簡稱adoCbl)。以上所提,methyl Cblhydroxy CblcyanoCblnitroCblaquoCbl、及adoCbl,皆為鈷胺素的衍生物,即皆為維生素B12

有關鈷胺素衍生物分子較清楚的構造圖,則請自行至GoogleYahoo搜尋,輸入「cobalamin」,進行圖片搜尋,即可看到許多說明圖。

維生素B12中,具有生物活性的,只有methyl CbladoCbl,而其餘的衍生物都須轉換成methyl CbladoCbl才能發揮作用。在人體內維生素B12主要功能,係參與骨髓中DNA之合成、參與甲硫胺之合成、琥珀醯基輔脢(succinyl-CoA)生成反應等。倘若維生素B12攝取不足,症狀主要在發生在血液與神經系統,例如巨胚紅血球性貧血,全身無力、易疲勞、臉色蒼白貧血,或者神經性併發症,四肢感覺障礙、認知能力變差等。

西元1925,美國紐約羅徹斯特(Rochester)大學的WhippleRobscheit-Robbins利用狗的出血性貧血,餵食各種不同食物後,發現牛肝可明顯有助於血紅素的生成,即血的再生(blood regeneration)(參考文獻 FS Robscheit-Robbins and GH Whipple, Am J Physiol, 72, p. 408-418, 1925)  西元1926,美國波士頓(Boston)的兩名醫生MinotMurphy,發現牛肝(beef liver)可以緩解人的惡性貧血(pernicious anemia),並推論牛肝中應含有一種未知的抗惡性貧血因子(anti-pernicious anemia factor)(參考文獻 GR Minot and WP Murphy, JAMA, 87(7), p. 470-476, 1926)  西元1934WhippleMinotMurphy三人共得諾貝爾獎,表揚他們對治療惡性貧血的貢獻。 西元1948Rickes等人自動物肝臟萃取出抗惡性貧血因子的結晶,並取名為維生素B12(參考文獻 EL Rickes et al, Science, 107(2781), p. 396-397, 1948) 同年,西元1948Smith亦自鏈黴菌的醱酵液(streptomyces griseus fermentation liquors)中萃取出抗惡性貧血因子的結晶。(參考文獻 EL Smith, Br J Nutr, 6(3), p. 295-299, 1952)  西元1955,瑞士的有機化學家Eschenmoser成功從細菌或黴菌的培養中製造生成維生素B12,這也是目前商業生產維生素B12 的主要方法。(參考文獻 A Eschenmoser et al, Helv Chim Acta, 38, p.1890-1904, 1955)  西元1956Hodgkin確認了維生素B12的分子結構,係由咕啉環及核苷酸圈狀鏈兩者所組成。(參考文獻 DC Hodgkin et al, Nature, 178(4524), p. 64-66, 1956)  自此,便完成了維生素B12基本的發現工作。  西元1964Hodgkin獲得諾貝爾獎,表揚他研究鑑定出維生素B12(cyanocobalamin)的分子結構。  西元1972,哈佛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合成專家Woodward(196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)與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院的Eschenmoser合作成功發展出製造維生素B12之有機合成方法。(參考文獻 RB Woodward, Pure Appl Chem, 33(1), p. 145-177, 1973http://www.iupac.org/publications/pac/pdf/1973/pdf/3301x0145.pdf)

維生素B12之生理功能

維生素12中,具有生物活性的,只有methyl CbladoCbl,而其餘的衍生物都須轉換成methyl CbladoCbl才能發揮作用。在人體內,特別是methyl Cbl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輔助酵素因子(cofactor),參與多種重要代謝反應,methyl CbladoCbl所參與的重要代謝反應,於此僅約略列舉數項如下,有興趣者,則請自行參考其它更詳細的資料

(1)參與DNA合成

DNA的合成過程中(請參考本部落格貼文「維生素B9之生理功能與攝取(四之二)),維生素B12(methyl Cbl)作為cofactor,或稱輔助因子)主要參與其中一個步驟,簡示如下

TS & Vit. B12

N5,10-methylene THF  + dUMP      à      DHF  + dTMP

由此可知一個人若缺乏維生素B12,於是無法進行DNA合成及修補,則細胞就無以分裂增殖。因此易產生早產、新生兒體重不足、兒童成長遲緩、或大人加速老化等問題,也易罹患巨胚紅血球性貧血的病症。(請參考本部落格貼文「維生素B9之生理功能與攝取(四之二))

(2)高半胱胺酸轉化成甲硫胺酸

在甲硫胺酸脢(methionine synthase,簡稱MS)及維生素B12(methyl Cbl)的催化下,可將高半胱胺酸(homocysteine)轉化成甲硫胺酸(methionine),其反應簡單表示如下

homocystein  +  N5-methyl THF   à   methionine  +  THF

其中N5-methyl THFTHF為維生素B12

高半胱胺酸在血液中濃度過高會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,使血管通道縮小,且易導致動脈硬化,從而容易引起心血管病變,如心肌梗塞、腦中風等。因此,倘維生素B12攝取不足,導致高半胱胺酸轉化成甲硫胺酸發生問題,則會使血液中高半胱胺酸濃度過高,而對心血管健康甚為不利。而且,實務上,其實可利用血中高半胱胺酸濃度檢驗一個人是否維生素B12缺乏,亦即若血中高半胱胺酸的濃度過高,就是代表可能罹患維生素B12缺乏的問題了。

甲硫胺酸在體內可進一步被代謝成S-腺甲硫胺酸(S-adenosylmethionine,簡稱SAM)SAM伴演為甲基(methyl)給與者,為非常重要的輔助酵素,在體內參與超過100種代謝反應,如合成膽鹼(choline)代謝反應等,據研究對關節強化、緩解關節炎、抗憂鬱等具正面效果。對於SAM所參與的代謝反應及其生理功能的詳細情形,請讀者自行閱讀其它相關資料。

(3)輔助丙醯基輔脢轉化為琥珀醯基輔脢

人所食用的脂肪,經過消化水解後,轉化為脂蛋白、甘油、及游離脂肪酸,再運輸到所需要的組織去。(請參考本部落格貼文「脂肪之消化、攝取與脂肪酸分類()) 游離脂肪酸可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,然短、中鏈游離脂肪酸可直接進入溶酶體(peroxisome)及粒線體(mitochondria),而長鏈游離脂肪酸則須藉與左旋肉鹼(L-carnitine)的結合方能進入粒線體,緊接著進行脂肪酸代謝。若人體細胞缺乏肉鹼,則長鏈游離脂肪酸會堆積在細胞內,嚴重的話易導致細胞死亡,其症狀可為疲勞、肌肉無力、肥胖、血脂增高等。

游離脂肪酸在粒線體進行代謝反應,(脂肪酸詳細代謝過程,請讀者自行研讀相關資料),經酵素作用、及貝它-氧化作用(b-oxidation)後,偶數碳鏈脂肪酸,可全數轉換生成乙醯基輔脢(acetyl-CoA),如10個碳鏈脂肪酸可生成5個乙醯基輔脢,而奇數碳鏈脂肪酸,無法完全轉換生成乙醯基輔脢,除產生乙醯基輔脢外,還會外加生成1個丙醯基輔脢(propionyl-CoA,主鏈含3個碳的分子),例如11個碳鏈脂肪酸可生成4個乙醯基輔脢及1個丙醯基輔脢。其中乙醯基輔脢可直接進入檸蒙酸循環,而丙醯基輔脢則無法直接進入檸蒙酸循環,須先轉換成琥珀醯基輔脢(succinyl-CoA),才能加入檸蒙酸循環,才能為人所利用。(請參考本部落格的貼文「人體能量來源:葡萄糖與ATP-ADP能量循環以及CoQ10簡介(三之三))

丙醯基輔脢轉化為琥珀醯基輔脢,包含三個步驟,簡示如下

(i)在丙醯基輔脢化脢(propionyl-CoA carboxylaseEC 6.4.1 .3)及生物素(biotin)的催化作用下,丙醯基輔脢可轉化為右旋甲基丙二醯基輔脢(D-methylmalonyl-CoA),反應如下

propionyl-CoA + HCO3- + ATP   à   D-methylmalonyl-CoA + ADP + Pi

(ii)在甲基丙二醯基輔脢異構脢(methylmalonyl-CoA epimerase)的作用下,右旋甲基丙二醯基輔脢可轉化為左旋甲基丙二醯基輔脢(L-methylmalonyl-CoA),反應如下

D-methylmalonyl-CoA   D   L- methylmalonyl-CoA

(iii)在甲基丙二醯基輔脢變位脢(methylmalonyl-CoA mutase)及維生素B12(adoCbl)的作用下,左旋甲基丙二醯基輔脢可被轉化為琥珀醯基輔脢(succinyl-CoA),反應如下

L-methylmalonyl-CoA   D   succinyl-CoA

所以總反應可簡單表示如下

propionyl-CoA à D-methylmalonyl-CoA D L-methylmalonyl-CoA D succinyl-CoA

因此,假如一個人缺乏維生素B12的話,則左旋甲基丙二醯基輔脢無法被轉化為琥珀醯基輔脢,而殘留的左旋甲基丙二醯基輔脢就會被氧化產生甲基丙二酸(methylmalonic acid),甲基丙二酸可能滯留在細胞內或釋放至血液中,而終引起所謂甲基丙二酸血症(methylmalonic acidemia,簡稱MMA)的病症,亦屬有機酸血症(organic academia)的一種,症狀可能疲倦無力、嘔吐、或嚴重的化會導致昏迷或死亡。(參考文獻 CE Prada et al, J Pediatrics, 159(5), p. 862-864, 2011O Stokke et al, Clin Chim Acta, 45(4), p. 391-401, 1973S Toyoshima et al, J Nutr, 125(11), p. 2846-2850, 1995) 而且,實務上,亦可以利用血中甲基丙二酸的濃度,檢驗一個人是否維生素B12缺乏,亦即若血中甲基丙二酸的濃度過高,就是代表可能罹患維生素B12缺乏的問題。

(4)白胺酸轉化為貝它白胺酸

西元1976年,Poston首先發現,在白胺酸胺基酸變位脢(leucine 2,3-aminomutase)及維生素B12(adoCbl)的催化下,白胺酸(leucine)轉化為貝它白胺酸(b-leucine),此白胺酸轉化反應,目前尚未發現對人體有何重要性。(參考文獻 JM Poston, J Bio Chem, 251(7), p. 1859-1863, 1976http://www.jbc.org/content/251/7/1859.full.pdf+html)

從以上簡述,維生素B12的影響主要在RNADNA基因的生成及脂肪代謝上,應已可約略瞭解維生素B12對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了,至於其它詳細的代謝反應,請讀者自行參考相關資料。

維生素B12之消化、吸收、及排泄

動物及一般植物皆無法自製維生素B12,只有細菌、菌類植物(fungi)、及藻類才能合成維生素B12一般肉類食物較富含維生素B12,而一般植物食物則不含或微含維生素B12,視植物所賴以生長的環境而定(如土壤、腐木等),如果土壤中所散佈的菌種為可製造維生素B12的菌種,經根部吸收,則該植物中就會因此含有多多少少微量的維生素B12;就算含維生素B12的綠藻類(chlorellasprirulina),也會因生長環境的不同而導致維生素B12含量的不同。

一般食物中的維生素B12,都是與蛋白質分子結合(bound to protein)的維生素B12為主,當食物進入胃部後,經由胃酸(gastric acid)及胃蛋白脢(pepsin)的作用,會將維生素B12與其原本所結合的蛋白質分子分離;接著,唾腺(salivary gland)及胃黏膜(gastric mucosa)所分泌一種R蛋白質(R protein,即haptocorrin),為唾液(saliva)及胃液(gastric juice)的成分之一,與維生素B12有很高親和力(affinity),在胃中,維生素B12會再與R蛋白質接合形成維生素B12-R蛋白質複合物(B12-R protein complex)R蛋白質係為一種醣蛋白(glycoprotein,即帶有醣類分子的蛋白質)R蛋白質與維生素B12接合,可以保護維生素B12,使維生素B12不會化學變性(denaturation)

 

維生素B12-R蛋白質複合物進入小腸後,在十二指腸處(請參考本部落格貼文「淺談蛋白質消化、牛奶之消化爭議、胺基酸代謝」),在胰蛋白脢(pancreatic trypsin)及蛋白質分解脢(proteases)的作用下,可降低維生素B12R蛋白質親合力(affinity),讓維生素B12可自由地與內在因子(intrinsic factor,簡稱IF)接合形成B12-IF複合物。IF亦是一種醣蛋白,由胃壁細胞(parietal cells)所分泌,一路隨著食糜流入迴腸。而由胰臟及膽道細胞(ductular cells)所分泌的鈣離子及碳酸氫根離子亦有助於B12-IF複合物的形成。IF可以保護維生素B12不被消化液及細菌破壞,一直到傳送至迴腸處止。

在迴腸,特別是迴腸末梢(distal ileum),有些黏膜細胞(enterocytes)表面有專門對B12-IF複合物吸引(強親合力之故)的接受器(receptors,又稱cubilins)B12-IF複合物接合至(attach to) 接受器,透過接受器的協助,然後B12-IF複合物進入黏膜細胞;在黏膜細胞內,B12脫離IF後,再與輸送蛋白質轉鈷胺素II(transcobalamin II,簡稱TC II)結合(有時少部分B12亦使用TC I TC III,但效率低),接著穿過黏膜細胞的基底膜(basolateral membrane),約有95%進入血液循環系統、5%進入淋巴循環系統,大部分經由肝門靜脈運送至肝臟儲存,少部分送至全身各組織細胞利用。

迴腸的黏膜細胞,從接受器吸收,一直到釋放出B12-TC II至血液中,約需耗時3-4小時,因此通常平均來說,不論吃多少B12,每餐(meal)人體大概只能吸收1.52.5微克的維生素B12(參考文獻 JM Scott, Eur J Clin Nutr, 51, Suppl, p. S49-S53, 1997)  實際上,以目前研究的進展來說,人體對B12的消化吸收的詳細過程,其實可說仍尚未完全明瞭。

通常,正常健康的人,人體所儲存的維生素B12,在缺乏攝取情況發生後,可再支撐2-5年,才會造成維生素B12缺乏的問題。全身約有60%維生素B12儲存於肝臟,約30%儲存肌肉,約10%儲存其它臟器等區域。每天,人體所流失的維生素B12,約佔全身儲存量的0.1-0.2%,假設一位非素食的人,體內約儲存有2000-3000微克的維生素B12,每日流失約3微克,因此可計算出,即使完全不食用含維生素B12的食物的情形下,人體可再支撐2-5年,才會造成維生素B12缺乏的問題,一般來說,由於食物中多多少少含微量的維生素B12,因此支撐超過3年應無問題。

維生素B12,與維生素B9雷同,亦會進行腸肝循環(請參考本部落格貼文「維生素B9之生理功能與攝取(四之三),有助於維持維生素B12儲存量的穩定。

過量或未消化吸收的B12的排泄方式,主要透過排尿、排便的方法,很少部分採用排汗的方式。通常,當血液中含多餘B12時,人體會經由腎臟透過尿液排出;而未消化吸收或腸肝循環未吸收或大腸中細菌所產生的B12未吸收的,皆經由大腸透過糞便排出;而有些皮膚細胞所排出多餘的B12,則可藉由汗液排出。

維生素B12之基本特性

維生素B12,為維生素中最大的分子,最特別的是,在分子中含有一個金屬鈷原子。B12為聞起來、嘗起來無味的暗紅色粉末,結晶粉末的熔點,高於攝氏300度,耐熱性尚可,約在攝氏100度可維持穩定一段時間;但對光、酸、鹼性溶液,顯不穩定、易受破壞。B12溶於水,空氣中具吸濕性,在烹飪過程,其流失主要是由水溶解所造成,維生素B12在各種烹飪過程,其防止流失的注意事項,實約略與維生素B1雷同,因此請讀者自行參考本部落格的貼文「維生素B1之生理功能與攝取」,即可得到相關資料。

維生素B12缺乏

因平時飲食(dietary)問題而導致維生素B12缺乏,甚少發生。維生素B12缺乏的原因主要有兩種,一為遺傳,天生消化吸收B12有障礙,利如IF缺乏或輸送蛋白質缺乏等,另一種為老化,特別是60歲以上的老人(約有10-15%60歲以上老人易發生維生素B12缺乏),消化吸收機能退化,如胃黏膜萎縮退化等。倘若有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、失去味覺、舌頭發炎等症狀,則應注意是否為維生素B12缺乏的警訊。

因飲食(dietary)問題而導致維生素B12缺乏,主要會發生於素食者身上,不過多攝取含B12的植物(如綠藻、麥片)或攝取B12營養補充品,克服維生素B12缺乏的問題並不困難。

維生素B12缺乏的症狀與維生素B9(葉酸)缺乏的症狀頗為相性,不同的是主要在於脊髓(spinal cord)的退化,維生素B12缺乏的症狀若服用葉酸治療,則貧血症狀可得到緩和,但神經系統的症狀並不會獲得改善,此時就可能有機會分辨出維生素B9缺乏或維生素B12缺乏的問題。

維生素B12缺乏較嚴重時,其症狀包括有巨胚紅血球性貧血,神經性病變(neuropathy),如失智(dementia)、神經經神失常(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)、痙攣性癱瘓(spastic paraparesis)、反射亢奮(hyperactive reflexes)等,高同半胱胺酸血症(hyperhomocysteinemia),如易流產、靜脈阻塞、高血壓、腦中風等風險,及脂肪肝(及肝臟脂肪變性,hepatic steatosis)等。

維生素B12過量

維生素B12因過量攝起所引起的毒性(或謂副作用)大部分情況並不明顯,據研究經由靜脈一次注射2.5毫克(2500微克),並無發現特別毒性(參考文獻 G Mangiarotti et al, Int J Art Org, 9, p. 417-420, 1986);即使每日口服1毫克(1000微克)連續5年,亦發現無特別毒性。(參考文獻 H Berlin et al, Acta Med Scand, 184, p. 247-258, 1968) 目前尚無因經由飲食(dietary)攝取過量而引起副作用的研究報告,而且目前亦無足夠的研究資料可以訂定每日攝取上限(upper limit)

維生素B12與藥物或其它物質之交互作用

以下列舉數項與維生素B12產生交互作用(interactions)之例子,提供參考

(1)酒精:由於酒精會使B12的腸肝循環發生障礙,據稱係酒精使肝臟、小腸吸收能力降低之故,終導致維生素B12缺乏。

(2)維生素C:同時食用B12與大量維生素C,將降低B12吸收及破壞B12(參考文獻 V Herbert et al, JAMA, 230(2), p. 241-242, 1974)

(3)降低B12吸收之藥物:如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colchicineaminosalicylic acid and its saltsphenytoinprimidonephenobarbitalcholestyramineneomycinchloramphenicolpotassium chloride等。

(4)強體松:類固醇強體松(prednisone)可增進B12之吸收。

(5)口服避孕藥:有些口服避孕藥會降低B12吸收。

行政院衛生署建議之每日維生素B12攝取量

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之每日維生素B12攝取量(mg/d) http://www.fda.gov.tw/content.aspx?site_content_sn=285

年齡別

微克

0 ~ 6個月

0.4

7個月 ~ 1

0.6

1 ~ 3

0.9

4 ~ 6

1.2

7 ~ 9

1.5

10 ~ 12

2.0

2.2

13 ~

2.4

懷孕期,應再增加攝取0.2微克;哺乳期,則應再增加攝取0.4微克

維生素B12之食物來源

常見食物每百克食用部分之維生素B12營養含量(mg/ 100g,資料擷取自衛生署食品衛生處) http://www.doh.gov.tw/CHT2006/DM/DM2.aspx?now_fod_list_no=602&class_no=3&level_no=4

穀物類

全麥土司:0.21mg麥片(人工添加)1.7mg。米漿:0.06mg

肉類

牛腿肉:2.2mg。羊肉:1.6mg。大里肌()0.82mg。五花肉:0.88mg

豬血:0.14mg豬肝:25.6mg。鴨肉:2.79mg。里肌肉(肉雞)0.09mg

魚貝類

吳郭魚:2.09mg鯖魚()9.48mg。烏魚子:19.71mg。文蛤:74.7mg

小卷:4.22mg。烏賊(花枝)1.17mg。明蝦:3.42mg。紅蟳:4.63mg

蛋類

雞蛋:2.02mg。雞蛋白:0.64mg。雞蛋黃:4.65mg

乳品類

高品質鮮乳:0.36mg。乳酪:0.52mg。優酪乳(低脂)0.04mg

概略總結(SUMMARY)

1.由於人體對維生素B12每日所需的攝取量,相當微量,對正常飲食者,極易自日常三餐中攝取足量,因此由飲食引起而罹患維生素B12缺乏者,甚為罕見。

2.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,主要為肉類、魚貝類及蛋類。

3.素食者,可食用綠藻、或由綠藻萃取出的B12營養補充品,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12。當然腸內某些細菌,亦可製造少量維生素B12為人所用。

4. 60歲以上的老人,消化吸收機能退化,約有10-15%60歲以上老人易發生維生素B12缺乏,應請教醫師或營養師,確認須採用口服或靜脈注射方式補充維生素B12

5.素食者及60歲以上老人,有需要時,最好能適時定期做血液或尿液檢驗,檢查是否有維生素B12缺乏的問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